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基于信息融合的矿井一氧化碳检测方法的研究

作者: 童敏明 叶小婷 王都霞 来源:计量学报 日期: 2024-03-03 人气:4
基于信息融合的矿井一氧化碳检测方法的研究
电化学传感器在检测矿井一氧化碳含量时,容易受到矿井中甲烷气体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催化传感器与电化学传感器构成一体,利用两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过BP神经网络的训练,得到了一个分析一氧化碳的信息融合数学模型。实验表明,利用研究的信息融合信号处理方法,可以提高一氧化碳含量检测的可靠性。

基于AT89S51的多参数气体检测仪的研制

作者: 师宝山 来源:微计算机信息 日期: 2023-09-20 人气:25
基于AT89S51的多参数气体检测仪的研制
本文介绍了基于AT89S51单片机的多参数气体检测仪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利用电化学传感器和红外气体传感器,可同时检测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5种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并具有超限报警、显示、打印等功能,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卫生防疫、劳动保护、易燃易爆和安全生产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电化学氯乙烯气体传感器性能分析

作者: 祁明锋 高知丰 陈凌飞 谷永谦 来源:计测技术 日期: 2023-09-20 人气:25
论述了电化学氯乙烯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从传感器的响应时间、恢复时间、灵敏度、长期稳定性、交叉干扰以及温度对零点的影响等方面与英国Alphasense的ETO-A1传感器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实验及数据表明,Wensen研发的电化学氯乙烯气体传感器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同类传感器性能基本相当。

基于LED光源的一氧化碳气体检测仪的设计

作者: 赵珊珊 隋爱娜 来源:现代科学仪器 日期: 2023-09-02 人气:23
基于LED光源的一氧化碳气体检测仪的设计
文章描绘并分析了一氧化碳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推导了一氧化碳分子的吸收线型,估算了分子吸收系数,给出了气室设计的最佳长度。通过光谱分析发现,一氧化碳基频吸收比倍频吸收强约两个数量级,因此基频对应的4.60μm吸收谱带更适合于高灵敏度的一氧化碳气体检测。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LED光源的红外一氧化碳检测仪,结果表明,利用单LED光源、双探测器及反射式气室结构能够有效抑制环境变化、LED功率波动及探测器漂移等产生的噪声的干扰,进而具有较低的探测灵敏度,探测限为100×10-6。

基于直角棱镜的气体传感器在能见度测量中的应用

作者: 肖韶荣 高志山 廖延彪 来源:常州工学院学报 日期: 2023-09-01 人气:11
基于直角棱镜的气体传感器在能见度测量中的应用
用基于两个相同直角棱镜构成的气室,以不同的灵敏度分时测量气室的输出光强度,来测定大气消光系数,再根据科施米德(Koschmieder)定律计算大气能见度。测试结果表明,用基于直角棱镜的气室测量的数值与直接透射法所测的数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8;直角棱镜底面的轻度污脏对测量的影响可不考虑,该方法抵抗环境污染影响的能力较强,提高了长期可靠性。气室输出光束被聚焦后,用光纤束接收并传输到光电探测器,有效抑制了旁轴光束的干扰,光纤分布的不均匀性产生的附加误差小于2.0%。将暴露大气中的光学元件加热,控制了结露现象产生的影响。

气体传感器在气体泄漏事故处置中的应用

作者: 刘义祥 来源: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日期: 2023-05-10 人气:21
本文论述了气体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了气体传感器除了在气体泄漏事故报警上的应用外,气体传感器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智能气体传感系统在泄漏点的寻找以及泄漏气体检测等气体泄漏事故处置方面上的应用前景.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乙炔气体监测系统设计

作者: 程志华 安琦 陶峰 来源: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日期: 2022-06-07 人气:2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乙炔气体监测系统设计
针对已有的乙炔气体检测装置功能单一、数据处理慢的缺点,以ARM处理器S3C4480X为硬件平台,设计了乙炔气体监测系统。通过移植uClinux操作系统、图形用户界面支持系统MiniGUI,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了对乙炔气体浓度的实时监测、远程监测数据共享和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等功能。用户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方便快捷地进行系统参数的设置和数据的读取。

基于遥测的移动舱室内气体检测方法

作者: 蒋国立 纪立红 冀文龙 来源:现代电子技术 日期: 2021-11-28 人气:2816
基于遥测的移动舱室内气体检测方法
各种密闭舱室在移动时内部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使用气体传感器采集模块,采用无线遥测技术,实时采集和记录车辆在静止和行进过程中舱室内的有害气体、温湿度等状态参数和环境参数,在远处的监测站接收并处理数据,实现基于遥测的移动舱室内气体检测。通过实车搭载试验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该测试方法可以对各种坦克及装甲车辆的人-机-环研制与改进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共2页/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