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推算有机卤代烃饱和蒸气粘度的新方法

作者: 张智 刘志刚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日期: 2018-09-13 人气:45
推算有机卤代烃饱和蒸气粘度的新方法
在大量数据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推算有机卤代烃饱和蒸气粘度的新方法,该方法在已知物质的临界温度,临界压力,临界比容,分子质量和偏心因子的情况下,可以计算有机卤代烃的炮和蒸气的粘度,该方法适用的对比温度范围为0.50 ̄0.95,用该方法推算所得的饱和蒸气的粘度平均偏差不超过±5%,可以满足预测和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

直接蓄冰系统蓄冷过程动态模型研究

作者: 方贵银 来源:热能动力工程 日期: 2018-09-13 人气:33
直接蓄冰系统蓄冷过程动态模型研究
分析了直接蓄冰系统的动态特性,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得出了蓄冰半径及蓄冷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该模型可为直接蓄冰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真空制冰水滴结冰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章学来 刘小微 吴云云 来源:化工学报 日期: 2018-09-13 人气:53
真空制冰水滴结冰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为研究真空制冰水滴结冰过程影响因素,建立了真空制冰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基于实验并通过模型分析了真空制冰水滴结冰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温度、环境压力、供水水温、水滴半径及水滴下落初速度。该数学模型为二元冰真空制备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增压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中分流比的确定与分析

作者: 蔡星辰 杜垲 李彦军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日期: 2018-09-13 人气:26
增压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中分流比的确定与分析
提出了一种可以降低驱动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热源温度的增压双效氨水吸收制冷循环,对该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阐明该循环高温级回路与低温级回路之间存在一最佳的分流比.计算分析了增压比、制冷温度、热源温度、冷却水温度等因素变化对该循环分流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循环最佳的分流比随着增压比和制冷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冷却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热源温度对其影响存在一个临界温度,热源温度小于此临界温度时,分流比随热源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热源温度大于此临界温度时,循环分流比基本不变.所得结论可为增压双效循环的设计、运行调节等提供参考依据.

压缩/喷射制冷循环中喷射器引射室的最优压降

作者: 王菲 来源:低温与超导 日期: 2018-09-13 人气:26
压缩/喷射制冷循环中喷射器引射室的最优压降
建立了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稳定运行时两相喷射器的热力学模型,以常压沸点相差较大的制冷剂为工质,比较了两相喷射器引射室压降最优范围的差异,并在同一工况下,研究了不同工质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喷射器引射室压降存在最佳范围使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性能接近最优值;在相同工况下不同制冷工质这个最佳范围不相同;在同一工况下,当采用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时,不同工质的循环性能系数和单位容积制冷能力相比基本循环均增强了。研究结果为压缩/喷射制冷循环制冷工质的选择及两相喷射器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制冷工质研究进展(Ⅱ)——新型吸收式制冷工质系

作者: 徐士鸣 来源:流体机械 日期: 2018-09-13 人气:24
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制冷工质研究进展(Ⅱ)——新型吸收式制冷工质系
介绍了国外正在研究开发的部分新吸收式制冷工质对及其特性。

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制冷工质研究进展(Ⅰ)——高性能系数吸收制冷(热泵)循环

作者: 徐士鸣 来源:流体机械 日期: 2018-09-13 人气:34
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制冷工质研究进展(Ⅰ)——高性能系数吸收制冷(热泵)循环
综合介质了几种新型高性能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其研究进展,包括复叠式、复合式、GAX、辅助制冷剂吸收制冷循环。

三种单级CO2跨临界循环性能

作者: 王洪利 侯秀娟 马一太 来源: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日期: 2018-09-13 人气:13
三种单级CO2跨临界循环性能
基于CO2跨临界循环系统原理,对三种单级循环进行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SCV循环、SCV+IHX循环和SCE循环都存在最优高压压力;随压缩机排气温度变化,SCV循环系统COP最小,SCE循环COP最大;随着蒸发温度的增加,三个单级循环COP均增加,SCE循环性能最优,SCV循环性能最差;随着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增加,三个单级循环COP均下降,SCE循环性能最优,节流阀SCV循环性能最差。与蒸发温度相比,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对最优高压压力的影响较大。
  • 37295篇文章